春寒料峭的二月,青島獨立攝影師斐斐早早迎來約拍旺季。“很久沒拍膠片了,搜了搜膠卷價格,血壓上來了,再見。”斐斐吃驚地在社交媒體感慨。行業復蘇之春,伴隨訂單量一同增長的,是瘋狂的膠卷價格。
事實上,近五年來,膠卷漲價在攝影圈內已不算新鮮事。“2017年左右,富士C200膠卷的價格只有10元左右,2021年漲到60元左右,現在已經超過百元了。”百元膠卷沖破了如斐斐一樣的攝影師的心理底線,也讓膠片攝影新人、業余愛好者望而卻步。“有沒有人管管膠片價格啊?”攝影圈里,愛好者們此起彼伏發出抗議。
1月,日本nationalphoto.網站上刊登了關于柯達膠片價格調整信息,稱從1月16日開始柯達膠片的價格會變更,根據商品不同,預計漲價20%-40%左右。2022年10月,柯達宣布,“自2021年初以來,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35毫米膠片需求,柯達已經招聘350余人。”漲價、增產,膠片愛好者們一時恍惚:步入夕陽產業之列20年,膠片產業等來復興拐點了嗎?
Nationalphoto.網站上關于柯達膠片漲價的的信息
按一次快門5元
“彩色膠卷價格,在這五年內漲了7-10倍,尤其是2022年漲價瘋狂。”攝影愛好者珊珊查看消費記錄后發現,自己2021年花費90元買的富士C200膠卷,在2022年底漲到120元。如今,富士官方旗艦店已不見這款膠卷的蹤影,而在某電商平臺非官方店鋪內,這款膠卷的價格依然達到105元/卷,月銷量超過400卷。商品詳情頁面標注著“商品數量有限,每個ID限拍20卷,多拍不發”的字樣,有消費者1月13日寫下留言:“漲價了,不過還是要買的,太難了。”
比膠卷漲價更令消費者擔憂的,是膠卷停產、缺貨。2020年3月,富士日本公司發布公告宣稱,因“需求下降”,不再銷售一盒3卷包裝的 Fujicolor 100和 Superia Premium 400膠卷。在愛好者的惋惜聲中,停產膠卷往往被貼上“絕版”標簽,成為二手購物平臺炙手可熱的產品,而擁有存貨的商家也能憑物以稀為貴坐地起價。愛好者們戲稱,膠卷逐漸成為理財產品。
此外,過期膠卷、用電影盤片分裝而成的電影卷,因其更低廉的價格,成為不少愛好者的新選擇。在膠卷價格達到巔峰的2022年,過期膠卷與電影膠卷的價格是普通民用膠卷的一半。“膠片會過期,但對于拍膠片的人來說,過期卷也代表了一種風格。”在珊珊看來,除了價格因素外,自己使用過期膠卷的重要原因是,“想試試看,能拍出來什么東西”。
在某社交平臺上,與膠卷相關的熱搜話題排在首位的是“膠卷哪里買便宜”,其次才是“膠卷怎么選”。“過去我拍膠片是為了省錢,現在拍數碼也是為了省錢。”珊珊算了一筆賬,“2013年,兩三百就能買一個膠片相機,10塊錢買一個膠卷,比起大幾千買一個數碼相機,拍膠片是門檻更低的選擇,現在一個大熱款膠片相機也被炒到一千多,一個膠卷120元,一卷36張,去除損耗,最終出片有30張都算多的,拍完還要寄去網店沖洗,一卷22元,加上來回快遞費,平均按一次快門的成本超過5塊錢。新手玩家出片率更低,一卷洗出來都是空白的也是常事,那成本就更高。”
價格上千元的膠片相機(受訪者供圖)
新消費群體卷起的復古風
柯達公告中提到的35毫米膠片是業余攝影愛好者最常用的一種類型,柯達工業膠片和化學品部門副總裁Nagraj Bokinkere曾在2022年10月透露,柯達膠片供不應求背后,是膠片攝影愛好者推動的結果,最終導致這類膠卷的市場增速遠高于120毫米的膠片。“膠片工廠24/7全天候運行,35毫米靜態膠片的數量在過去幾年中大約翻了一番,但我們仍未滿足需求。”業內人士分析,業余膠片攝影玩家救活了瀕臨倒閉的柯達。
在一億像素時代,顆粒感的膠片風卷土重來。“渣畫質”凸顯的是一種“氛圍感”;拋棄精致的擺拍,允許瑕疵存在,是年輕人對松弛感的追求;以及因膠卷不同、相機不同、沖洗方式不同、拍攝的瞬間條件不同,最終成像的不確定性和瞬時捕捉讓愛好者們被那個黑色的魔法盒子深深吸引。“過去看到拍膠片的攝影師會覺得是技術大牛,現在很多小白也可以上手了。”攝影師張先生發現,膠片相機不僅因其極低的上手門檻迅速覆蓋年輕消費群體,此外,擁有復古外觀的膠片相機本身也成為一種“腔調”的象征,出現在攝影作品中。
電商平臺的膠卷買家秀頁面
“拍攝、沖洗、成片,比起數碼攝影的即拍即現,膠片攝影需要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但等待的過程是拍卷的精髓,過程中會始終保持期待和愉悅感,直到看到影像的那一剎那。”對珊珊來說,膠片攝影的繁瑣、耗時不是缺點,而是其魅力所在,是一種“非速食的延遲滿足”。
生活在成都的膠片攝影師吳女士因愛好而入行,將拍膠片寫真當作一份兼職,她發現,盡管只是一份業余工作,但她一年的膠卷消耗量也超過100卷。“拍數碼寫真的人更多,但專門拍膠片寫真的顧客也一直沒斷過。”
新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消費群體,身上貼著一張張興趣圈層標簽,他們愿意為情感情懷、圈子標簽、自我滿足等衍生價值買單。據克勞銳《2022新青年消費圖鑒》顯示,調研樣本中,70%的青年消費群體購買潮玩的訴求是為了悅己欣賞。
傳統膠片產業下行趨勢難逆轉
除了膠卷和相機外,膠卷沖洗是膠片產業鏈中不容忽視的一環。隨著膠卷攝影逐漸退居小眾,膠片沖洗業務也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而沖洗服務也轉變成“沖掃”服務,即將膠卷沖洗之后掃描成電子版。“現在大家拍照一般都要發到社交平臺上,所以我們洗出照片都直接掃描成電子版,很少有人要求洗成實體相片郵寄回去。”模擬星球膠片工作室主理人辛先生表示,工作室成立六年來,業務主要來自全國各地消費者郵寄來的膠卷,從剛創立時一天沖掃上百卷膠卷,如今業務量已漸漸縮減至50卷/天,而大多數沖洗店因業務量驟減早已無法維持經營。“像我們這樣的沖掃店,全國大約只有二三十家,我們的銷量排在中上。”
膠片工作室懸掛的膠卷
盡管活躍在社交平臺的愛好者們推動了“膠片風”的盛行,但辛先生發現,自己的業務支撐主要來自職業攝影師。“愛好者一年也拍不了幾卷,有的人一個卷能拍幾個月。”潮流圈的“文藝復興”起起伏伏,但對辛先生來說,膠片攝影行業的整體下行趨勢才是真實的。
“膠片的流行,社交媒體起了很大作用。但那個風總是一陣,突然起來了,又突然消失了。”青島某攝影俱樂部創始人邢先生回憶,“大約四年前,大學路那邊聚集了三五十個膠片攝影師,拍攝10張照片收費3000-4000元,價格最高的甚至有上萬的,但一兩年的流行周期過后,他們很快就消失了。”邢先生認為,行業內隨“風”而動的新興力量,也確實“給圈子帶來不少活力”。“這是好事,各種風格的攝影師推動著攝影潮流從單一走向多元化。”
早在2011年,豆瓣小組“膠片控”中就出現了關于“膠卷停產”的討論。愛好者們分成兩派,“膠片永不消逝”派與“膠片終將成為歷史”派勢均力敵。這次討論頗具前瞻性,就在一年后,美國柯達公司深陷債務危機,在2012年申請破產保護。同年9月,問世整整30年的樂凱彩色膠卷宣布全面停產。彩色膠卷三大巨頭中,僅有日本富士抓住了轉型機遇,成為平板液晶顯示器所用TAC薄膜的最大供應商。
2002年,柯達曾預測,傳統影像與數碼影像在相當長時間內還將共存,在民用方面大概是15年。距離這個期限已超六年,如今的柯達通過擴產膠卷讓小眾圈層的愛好者看到了希望,但另一方面,柯達首席執行長Jim Continenza也曾于2020年公開表示,公司將把重點轉移到制藥原料生產,預計該業務將占到公司整體業務的30%至40%。民用膠卷難續輝煌,但或許其生命將長久延續。如珊珊所言,“喜歡拍膠片的人會一直拍,永遠有人正年輕。”